最近,“马拉松最快女护士”张水华在马拉松赛后哭求调休一事,惹出了持续争议。
最新进展是,虽然她就职医院表示,并没有将她解聘或调岗,但与她合作的品牌已经宣布与她解约。其丈夫则出面澄清,表示她并没有签约MCN机构,比赛系利用休息日参赛,并非找人替班。但对张水华的口诛笔伐,并没有停止。
客观来说,完全能理解广大普通人听到张水华发言时气不打一处来的感觉:领导同事欠你的?你要调休在周末,那别人的周末怎么办?更有人追溯她的赛程,提出了她的精力能否兼顾高强度的护士工作的质疑。
某种程度上,张水华的发言,成了一个标准的“出气筒”:不少人都有被同事甩锅、被迫承担他人工作的不愉快的职场经历,当大家对张水华表达不满的时候,实际上往往代入共情的是张水华背后的同事的视角。尤其是,绝大多数人并没有马拉松跑出冠军的经历,但常常会面临类似的职场不愉快,自然更能和被喊话的领导同事共情。
但问题是众诚速配,抨击了张水华,类似的职场矛盾就能解决吗?
让我真正感到可惜的是,原本,以张水华的特殊职业身份,联系医护工作者的客观工作现实,这也许是一个很好的可以讨论当下职场工作和休假机制和心理的契机。众所周知,医疗行业作为特殊工种,有24小时值班的刚性要求,如何保障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一直是个受到关注的话题。
一般来说,大多数医院在节假日期间是不休息的,即便部分科室有医生休息,还是会安排值班医生,急诊科更是需要24小时值班。即便医院允许双休,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很多医生周末也要上班。此前曾有数据称,91%的护士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41.68%的医务人员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
可以说,恰恰是总体休假时间和机制不够合理,才导致个体不得不绞尽脑汁调休,从而激化了同事之间的矛盾。正因如此,舆论焦点应指向更为结构性的问题,即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权如何得到更充分的保障和更合理的安排,并且,这种保障和安排应充分到能够兼顾职业发展和个人兴趣爱好。
毋庸讳言,虽然双休制、法定节假日等各种“账面”上的休假权在法律和制度层面得到了明确,但劳动者的实际获得感与理想状态之间还是存在一定差距。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畸形的“加班文化”盛行,并且渐渐从原先的特殊职业扩散到多个领域,而一些加班并无必要,被戏称“形式主义加班”。
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权不容侵犯,这既是法律的底线,也是文明的红线。这个问题,显然不是靠针对个体的谩骂网暴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社会不同主体形成系统性合力。
特别是对用人单位来说,对休假的观念也应适时转变。国内外很多现实案例也表明,尊重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权,不但不是一种额外的成本负担,反而可能增加劳动效率。道理不难理解,如果员工长期超时工作、休假得不到真正的保障,反而可能造成职业懈怠,整体付出的代价反而可能更高。
从社会层面来看,当代社会的工作观念也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劳动者不再满足于将工作视为谋生手段,而是希望在努力工作之余,也能照顾好家庭、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发展多元兴趣和能力。
一个健康的职业生态,应当允许劳动者在专业工作之外保有发展个人特长的空间。以张水华为例,一个优秀的护士同时也可以是马拉松高手,这两者并不矛盾,甚至可能相互促进。长跑锻炼出的毅力和体能,反而可能提升她面对持续强度工作时的质量。
要建立合理的机制,既保障用人单位正常运转,又给员工留出发展个人兴趣的空间,这需要社会改变传统观念,引导用人单位转向更为灵活、人性化的管理方式。相应的法律法规也应有效落地,促成用人单位严格执行劳动定额标准,不得强迫或者变相强迫劳动者加班,从而充分保障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权益,探索更多生活的可能性。
比起对个体的批评审判众诚速配,这或许是理性且更有建设性的公共讨论应导向的方向。
聚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